班级管理工作千头万绪,错综复杂。作为班主任,做好各方面的协调工作,对于班集体形成严谨的教风、勤奋的学风和团结的班风都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我们认为,首先要协调好五种关系。
一是师生关系。首先,要妥善处理好与学生之间的亲疏关系。教育源于爱,班主任要关心热爱每一个孩子。但毕竟师生有别,班主任一定要合理保持好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距离太远,学生不会亲近你,也就无从做到亲其师,而信其道。距离太近,学生往往会把你混为同类,不但不买你的账,还不拿你当回事儿。无论是哪种极端,都不利于班级的有效管理。班主任给学生的最佳感觉,就是亦师亦友,在尊敬中有亲密,在亲密中有敬畏。其次,要妥善处理好与各层次学生之间的关系。由于智商、情商及家庭环境的不同,学生在学习和品行上也存在着诸多差异。正确的处理方式是:抓两头、带中间。对待学习优秀的学生千万不要宠着;对待学困生、问题生千万不要晾着;对待中等生不要闲着。
二是教师关系。这里主要指的是班主任与任课教师之间的关系。任课教师和班主任是班级利益的共同体。良好的班风和学风,是每一学科打造高效课堂、优化教学质量的前提和保障。而每一学科的进步,又促进了班级的整体提升与发展。因此,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之间,应建立起友好互信、团结协作的关系。而在这种关系的建立过程中,班主任应起到主导的作用。首先,班主任要主动向任课教师通报本班的整体情况,以便任课教师及时把握本班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状况,及时调整教育教学方法与策略。其次,对待每一位任课教师,班主任都要做到以诚相待,绝不能厚此薄彼,更不能搬弄是非。
三是家长关系。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如何把二者整合在一起形成合力,这就要求班主任一定要成为联系二者的桥梁和纽带。为此,班主任首先要成为学生在校情况的反馈者,其次要成为宣传学校的代言人,另外,还要成为家长对学校诉求的通信员。需要注意的是,班主任要学会微笑着和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谈话时要注意方式方法和语气语调。对于学生存在的问题,要做客观的反映,不要过分地渲染,而应重在问题的解决。学生家长的素质总是千差万别,对于个别“胡搅蛮缠”的家长,一定要做到有礼有节、克制忍让,力避激化矛盾。
四是学校关系。班级是学校管理的基层单位,也是各项活动最终得以贯彻执行的落脚点。而学校是班主任的靠山和后盾,班级工作的节拍要和学校工作的节奏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因此,对学校组织开展的各项活动,班主任应从政治的高度给予积极响应,并认真地加以完成。现实中有些班主任总以影响教学为由,对学校开展的活动推三阻四,不予配合,长此以往,不但工作干不出成绩,个人的声誉也会大受影响。其实,如果对活动有什么想法,完全可以通过正常的渠道向学校反映,以便于学校及时作出调整和改进。
五是社会关系。美国教育家杜威指出:“儿童将来要参与社会生活,现在就应该投入社会生活。教育不应只是生活的准备,教育本来就应是生活,是学生的一种生存方式。”因此,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一定要树立大教育观念,将班集体融入社会大环境中,让学生广泛地接触社会,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在社会的广阔天地中学习、成长。班主任要学会妥善处理与社会各方面的关系,为学生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便利的平台。如处理好与辖区民警的关系,定期邀请民警为学生作法制教育及交通安全知识报告,不断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和交通安全意识;处理好与当地社区的关系,定期组织学生走进社区开展调查研究,进行义务劳动,让学生在社区实践活动中了解社会、锻炼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