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孩子的成长,尤其是当孩子到了初中、高中阶段以后,很多家长发现,孩子突然间变了,离父母越来越远,和他们谈心、沟通成了一件很难的事情。
这个问题的出现,在客观上与孩子的成长有关。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后,随着生理、心理的迅速发育和日趋成熟,会出现一些莫名的矛盾心理。他们常常会觉得自己已经足够成熟,渴望他人把自己当作大人看待,但又由于年龄、知识和经验的不足,在思想和行为上仍带有一定的孩子气。此外,进入青春期后,孩子的独立意识也逐渐增强,不愿过多地受父母照顾和干预,不愿意听从父母的安排,有着强烈的表现自己意见的愿望,但是,因为种种客观原因,又不得不从父母那里寻求帮助……种种矛盾心理的出现,为父母与青春期的孩子沟通交流带来了障碍。
我们认为,在这一时期,要与孩子进行和谐、有效的交流与沟通,父母必须首先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学会静心倾听。在与孩子沟通交流时,家长千万不要独揽话语权,要把说话的权利还给孩子,少说多听,倾听孩子的喜悦、烦恼和种种诉求。作为家长,只有学会倾听,并充分理解、尊重孩子,他们才会打开心扉,与家长分享成长的快乐与烦恼。
二是充分信任孩子。很多家长总是担心孩子犯错,害怕孩子误入歧途走弯路,对孩子任何的失误和不足都如临大敌,担心孩子出现闪失、输掉前程。他们猜疑心理严重,甚至偷偷检查孩子书包、偷看孩子日记。这样做的结果,往往会导致孩子不信任家长,从此更紧地关闭心扉。
三是诚信对待孩子。诚信不仅是一种美德,也是家长与孩子沟通的首要条件。人与人在交往中需要诚信,家长在与孩子沟通时也需要诚信。但是,不少家长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甚至认为“一诺千金”是说给外人听的,对自己的孩子,不必太过认真。这些家长,很少把对孩子的承诺当回事,经常说了不做,答应孩子的事情总是做不到。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对家长产生不信任感,甚至不愿和家长交流。
四是关注孩子的喜好。一位高二的学生在日记中抱怨:“每天回家,妈妈只会说三句话,今天学得怎么样?作业写完了没?吃饭了!”在实际生活中,像这位学生的妈妈一样的家长还有很多,他们对孩子说得最多的话是:作业完成了吗?考了多少分?学习成了他们与孩子交流的唯一话题。事实上,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有着很多需求和喜好,作为家长,一定要关注孩子的喜好,了解他们的真正需求,这样,才会与孩子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和孩子沟通起来其乐融融。
五是给孩子相对独立的空间。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的独立意识不断增强,不希望家长完全控制他们的生活。父母过多的干预会让他们有一种被监视的感觉,因此产生不满情绪,甚至产生抵触心理。作为家长,一定要尊重孩子,给孩子相对独立的个人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去设计自己的人生,相信他们有能力独立完成自己想做的事,能够实现自己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