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看到这样一则故事:一天夜里,妻子推醒丈夫,低声说,“今天,派出所来找我了,说咱家孩子跟几个同学一起偷了几家商店,孩子自己也承认了。”丈夫听后火冒三丈,当下就想冲进孩子房间,狠狠地揍他一顿。
但是,理智让这位父亲停了下来。他还嘱咐自己的妻子,在其他人面前不要提这件事,以免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
这位父亲找了篇关于青少年犯罪的文章,让孩子去看。等孩子看完,这位父亲趁热打铁,从一条小虫毁了一条大船谈起,讲到盗窃者的心理,今天偷1元,明天就会偷10元,日后就会犯更大的错误。孩子没有说话,但是听得很认真。
几天后,派出所将孩子盗窃赃物折成现金,责令家长退赔。当天晚上,这位父亲把孩子叫到一边,直截了当地对他说:“虽然家里现在很困难,但这笔钱,我们就是借,也要替你赔上。不过孩子,你必须吸取教训,痛改前非,今后再也不要犯类似的错误。”孩子听后又是惭愧又是难过,一下子哭了。从此后,真的一天天变好了。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家长在批评孩子时,不仅要有耐心,还应结合孩子的心理特点,选择恰当的方法和技巧。大致来说,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控制情绪。有些家长一听孩子犯了点错,马上就火冒三丈,不分青红皂白就是一顿猛批,结果不仅收不到教育的效果,还会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美国教育家塞勒·塞维若认为:“父母批评教育子女,靠强制压服是行不通的,只有给孩子充分的说话机会,他们才能心服口服,深刻剖析自己的行为。”批评孩子切忌情绪化,在任何情况下,父母都应保持冷静的头脑和理智的思维,只有这样,你所说的每一句话,孩子才可能认真去听并思考。
二是尊重孩子。美国教育家斯特娜说:“若失去了自尊心,一个人的品德就会瓦解。人之所以变成了醉汉、赌徒、乞丐和盗贼,都是因为失去了自尊心的结果。”在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时,要避免当众批评,不要用“你真不要脸”、“你真没出息”等过激性语言,要给孩子申诉的机会,尊重孩子的人格,维护他们的自尊心。
三是掌握时机。批评要选择时机,最好不要在以下三个时间段里批评孩子。一是刚起床,这会影响其一天的情绪,让孩子一天的心情都不好;二是吃饭时,这会导致其食欲下降,不利孩子的身体发育;三是临睡前,这会让孩子睡不好,影响第二天的学习。此外,家长在酒后、心情烦闷的情况下,最好也不要批评孩子。
四是就事论事。家长在批评孩子时,最怕的就是唠唠叨叨、没完没了。这样不但会使得批评的针对性变弱,还会让孩子产生反感心理。正确的批评应做到就事论事、点到为止,有什么问题就谈什么问题,不要拖泥带水,把多少年前的陈谷子烂芝麻都拿出来说。
五是唱好“三步曲”。当孩子出现过失时,家长最好按照“首犯说理、重犯约定、再犯惩罚”的方法对其进行教育。成长中的孩子,犯错是难免的。作为家长,当孩子第一次犯错时,最好不要直接对其进行惩罚,而应进行深入细致、耐心体贴的说理,让孩子知道该怎么做;当第二次犯同样错误时,家长应该严厉告诫,并和孩子达成约定,如若再犯将接受什么样的惩罚;如果孩子第三次再犯同样的错误,家长就可以按照约定,对孩子进行适当惩罚,强化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