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过这样的发现:当自己的孩子喜欢某位老师时,他就会喜欢该老师所教的学科,并努力学习,该学科的学业成绩就会不断提高,“亲其师而信其道”、“爱屋及乌”,盖如是也;当孩子不喜欢某位老师时,往往会对该老师所教的学科失去兴趣,产生厌恶情绪,从而导致该学科的学习成绩不断下降。
师生关系的好坏,不仅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还对孩子身心成长有着重要影响。有的专家、学者甚至认为,一所学校对学生影响最大的因素不是学校的各种物质条件,也不是课程,更不是教学方法,而是师生之间的关系。这话乍听起来有些不能让人信服,细细品味,却是十分有道理的。因为,教育活动是老师与学生共同参与进行的,教学双方都是活生生的人,唯有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双方有效互动,才能教学相长,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十分重要,但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和老师融洽相处,有的孩子对老师敬而远之,有的孩子对老师的教育感到厌烦,有的甚至顶撞、侮辱老师。造成师生关系不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老师、学生、家长等主观方面的,也有来自教育条件、教育环境等客观方面的。如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发展特质和潜能,独特的家庭背景和条件,在当前班级容量较大,教学任务繁重的情况下,老师有时很难有针对性地区别对待每个孩子,喜欢每个孩子。
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了解、关心、接纳和热爱自己所教的每名学生是老师工作的重要内容,但作为父母,也要为孩子和老师之间建立起紧密的情感链接,担负起至关重要的沟通责任。因此,孩子和老师是否能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家长的教导。
一是对孩子进行尊师教育。尊重对方,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学生尊敬老师,也是对学生最基本的要求之一。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重视对孩子的尊师教育。首先,要教育孩子尊重老师的劳动,养成上课认真听讲、课下认真复习并完成作业的好习惯;其次,要教育孩子理解老师,理解老师的苦心,理解老师的批评,诚恳接纳老师的正确指导和严格要求;再次是找一些尊师方面的故事,讲给孩子听或让孩子学习。另外,在教育孩子尊敬老师之前,家长首先要尊重老师。切忌自己在孩子面前对老师评头论足,对孩子造成不良的影响。
二是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师生关系不和谐,往往是学生的过激行为或举动,以及不良行为习惯屡教不改引起的。这时,家长应在帮助孩子分析原因的基础上,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从整个班级管理、老师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让孩子经常反思这样的问题:“如果你是老师,你喜欢什么样的孩子呢?”“我的行为在班级产生了什么影响?”诸如这些问题的思考会帮助孩子想清楚老师不太喜欢自己的原因以及自身存在的问题。然后,孩子才会积极克服自身的缺点和毛病,从各个方面适应群体生活,积极参与班里的各种活动。
三是让孩子学会表达心意。当孩子与老师产生误会,发生矛盾时,家长在做好外围工作,帮助孩子进行有效情绪疏导的同时,还要让孩子学会表达,及时找老师交流,说出自己的想法和心理,争取老师的谅解。在日常生活中,要让孩子学会向老师表达感恩、尊重、关心的心意。
四是要与老师经常交流。作为家长,要经常与老师交流孩子在家的具体表现,虚心听取老师的建议,并对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尤其是当孩子说起自己不喜欢哪位老师时,家长更应该主动与这位老师沟通,虚心倾听老师的意见,对孩子进行科学的教育和引导,并带领孩子一起与这位老师沟通,以消除孩子与老师之间的心理隔阂。当然,家长在对孩子提出要求的同时,也可请求老师多关注孩子,给予一定的表现机会,让孩子感受到来自老师的温暖,从而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五是及时反映问题,这包括孩子和老师两个方面。就孩子而言,家长如发现孩子自身存在的问题,要及时与老师沟通,在求得老师谅解的基础上,共同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就老师而言,家长如发现有的老师在教育言行中存在严重的问题,则应采取适当的方式向学校反映,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态度要诚恳,内容要客观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