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老师和家长,在关注孩子身体健康、学习进步的同时,还应注重培养好孩子的五个基本素质。
一是正确的价值观念。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过:“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任何时候,如果想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就必须顺应潮流的发展,让自己的行动迎合时代前进的步伐,踏着历史进程的节拍前行。处于中小学阶段的孩子,正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家长必须重视对其价值观的培养与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使其成长为爱党、爱国、爱家,顺应社会发展,迎合时代潮流的人。
二是乐观的精神状态。随着孩子的不断成长,他们的生活空间将逐渐扩大,学习难度也逐步增加,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也会越来越多。如果孩子没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就会较多地看到生活中的阴暗面,更容易体会失意和无奈,这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作为家长,一定要指导孩子以平常心对待周围的一切,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和善,以积极、乐观的态度享受生活。在孩子面前,家长要尽量控制自己,不要轻易表现出悲观、失望的情绪。在孩子消沉、失落的时候,家长要及时为其打气,帮助其重新振奋起来,勇敢接受生活的挑战。
三是健康的心理素质。有这样一个故事:两个人从牢中的铁窗向外看,其中一个人看到的是泥土,另一个则看到了窗外的星星。前者最终因无法忍受牢狱之苦而死去,后者则靠着坚不可摧的心理素质,熬到了重获自由的那一天。据心理学研究显示:心理素质健康稳定的人,成功几率远远大于那些心理素质相对较差的人。家长在对孩子进行心理素质培训时,首先,要让孩子学会正确认识自己,积极接纳自己;其次,要让孩子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一方面学会克制,另一方面学会合理宣泄;第三,要让孩子学会独立面对挫折和失败,在一次次的磨砺中,使其学会正确面对现实。
四是优良的人格品质。诚实善良、宽厚仁义、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会有这样一种错误认识:人太善良、宽厚了,容易受欺负。事实上,诚实善良、宽厚仁义、知恩图报不仅是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格品质,也是孩子被他人接纳,享受美好生活所必备的人格品质,对孩子这方面的培养和教育,不仅有益于社会文明的进步,更有益于孩子的自身发展。作为家长,要重视对孩子优良人格品质的培养,以身作则,为孩子作出榜样,通过自身的一言一行,引导孩子成为一个善良的人、诚信的人、宽容的人、感恩的人。
五是良好的人际关系。家长要教育孩子学会经营自己的人际关系,提高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首先,要培养孩子遵从社交规则,学会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宽容他人;其次,要让孩子学习一些诸如交谈、相处等方面的社交策略,在人际交往中学会协调和妥协,避免直来直去的做法;第三,家长可创设一些具体的活动,通过活动来锻炼孩子的交际能力,如邀请孩子同学,举办家庭聚会等;最后,要让孩子学习在人际交往中“察言观色”,善于体察他人的情绪变化,并随之做出积极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