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自己的成功需求,只是这种需求常常被大人忽略,取而代之的,是大人的成功需求。在大人需求的束缚下,孩子的潜力慢慢沉寂,并出现假死亡状态,这就是“差生”心理。
可以肯定地说,每个孩子都是带着使命来到世界上的。这就是孩子的生存意义,也是其赖以挖掘潜力的刺激源。可大人总自以为是地给孩子一个生活意义,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指导来学习和生存。就像“买椟还珠”,只要了孩子的壳,而没有留下孩子原有的强大内心。
我有一个同学,叫王善喜,属于滑稽好动派,回答问题时,常会忍不住爆出一些非常好玩的段子。
王善喜爸爸是学校教导处主任,他经常训斥王善喜,说他扰乱课堂秩序不对。王善喜起初老实(他自己解释是消沉)了一段时间,但打骂多了,他也就皮了。
一天自习课,王善喜正和前桌大声辩论,主任巡班,逮了个正着,他撸起袖子就要教训王善喜。
王善喜马上跳起来,说:“联合国有令,不得打骂儿童。否则,你会遭到弹劾。”一边说,一边借着同学和课桌的掩护跑开。
主任气得直翻白眼,他大步流星地赶过来追打王善喜。这时校长进来了,他进门就说:“联合国来电话了,谁能来接一下?”
王善喜马上举起手,说:“我,我。只有我跟他们熟。我从小就觉得我是一个幽默的大人物。”
于是校长就把王善喜带走了,主任也只好跟着出去了。
大约十几分钟后,王善喜欢蹦乱跳地回来了,他说:“你们都别理我啊,我现在要起草一份文件,等到活动日的时候,你们就会看到我大显身手了。”
几日后的全校活动日上,王善喜上台表演了一段自创的单口相声,掌声连绵不绝。今天,我已经想不起活动日上的节目,也想不起相声的内容,但那掌声却声声在耳。
现在,王善喜是一位优秀的外交官,他总是能用幽默化解一些尴尬的时局问题。
孩子有自己的成长需求,与这个成长需求对应的,是孩子的自我控制和自我挖掘。如果父母遏制孩子的成长需求,那么也就等于遏制了孩子的自我控制和自我挖掘能力的发展。
我刚当班主任那会儿,班上有一个女孩子叫齐小新,特喜欢穿衣打扮,她妈妈为此没少费口舌。
小新穿的衣服虽然不算是奇装异服,但是她总是会做点文章,以使自己与众不同。比如,她会故意在衣领上别个小花,或者在外面套一件说不上是马甲还是短裙的东西。
同学们对于齐小新的这种做法也是议论纷纷,有的说她有创意,有的说她是臭显摆,甚至有的说她是青春期要来的招摇。这样的议论听多了,我就坐不住了。
我从农村出来,很崇尚简朴,不喜欢齐小新这样迷恋打扮,因此,就和她妈妈来了一个家校互动,一起给齐小新上课,企图让她把精力放在学习上。
齐小新的妈妈常常跟她念这个经,她不以为然,但是当她第一次受到我的批评时,显得很惊讶。她说:“老师,我不觉得我有什么错误。”说完扭头就走了,弄得我特别尴尬。
但小新的这句话给了我一个警示,我开始反思:小新的这种做法到底有什么错误呢?我不能对她进行正面指导吗?
后来,我有意识地让小新为班级做黑板报,还让她在艺术节中为同学们设计服装,小新很喜欢,工作热情高涨。不仅如此,小新花在学习上的时间也越来越多,学习时也特别专注。
去年夏天,小新给我来信说,她有一个到香港服装设计学院去学习的机会,但她更想到传媒大学去深造。
孩子的成功需求一旦得到父母的尊重,他的学习热情就会高涨,而这会带动他学习相关的其他专业,即使他的成功需求有偏颇,也不会影响他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