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具有判别、诊断的功能。在学校特色创建中,建立一个完善、合理的评价体系,及时有效地评价特色创建项目及各项措施实施情况、活动开展情况,作出科学判断,为下一步特色创建提供参考依据,是非常必要的,也是保证特色创建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在学校特色创建过程中,一定要重视特色创建评价体系的建设,建立一个动态的监控系统。通过该系统的规范运作,以达到对特色创建各项措施进行及时有效的判别、诊断、修正、完善的效果,使学校特色创建始终在正确的轨道上高效运作。
学校特色创建的评价是多元化的。从开展主体来讲,可以是政府部门,如当下我国正在进行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也可以是教育管理部门,如市教育局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校园文化建设示范校、劳动实践教育示范校创建;也可以是其他机构,如教育时报开展的“河南教育名片评选”等;也可以是学校自身,即学校针对本校特色创建开展的评价活动。在这里,我们主要谈一谈学校自身如何开展特色创建评价。
首先是参与评价的主体应多元化。很多学校在推进特色创建改革中,往往把评价作为一种权力,牢牢掌握在校领导的手中,其结果就是领导说了算。这是很不科学也不合理的,要想实现特色创建评价的客观性、合理性、科学性,就必须推进参与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让教师、学生、家长甚至社会参与评价,拥有评价的发言权。如在课堂教学改革上,学生是最终的受益者,最有发言权,在评价方案设计和开展评价时就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和意见,让学生作为参与评价的主体。
第二要明确评价的主旨。创建学校特色的根本目的是为每名学生找到更适合的教育,即通过教育充分发掘学生潜能,让学生在快乐、自主的状态下获得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因此,特色创建评价的出发和归宿点,都应当集中在“学生发展”之上,即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在评价方案的设计、评价指标的选取、评价措施的制订、评价方法的选择、评价工作的开展等方面,都应围绕、服务于“学生发展”这一主旨。
第三要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这个评价体系应由五部分组成,即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具体内容、评价结果和尚需说明的问题。一级指标体现评价内容的主要范畴;二级指标是一级指标的具体化,包容于一级指标之中;具体内容,是对二级指标的解释,要注重操作性;评价结果可采用等级或分数的形式来呈现;需要说明的问题是指用分数或等级还无法说明的实际情况,需要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来表达。
第四是选取合理的评价方法。在评价方法的选取上,应做到主观判断与量化评比、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既把特色创建的评价融入日常工作,又要在学期中、学期末等关键的时间节点进行整体全面考评,作出全面诊断。如一所学校在打造“课堂教学”特色时,既要制订量化表格,评价教师的授课状况,了解孩子在每节课的课堂表现,并及时作出反馈,还要制订一个学生学习质量监测系统,阶段性地观察学生学习能力提升状况,以通过平时的观测和量的积累,客观实际地反映出课堂模式或授课方式的优势和弊端,并不断完善和修正。第五是合理运用评价结果。开展评价是为了促进工作。因此,评价不是目的,评价结果的合理运用、促进工作开展才是真正的目的。各学校在开展特色创建评价中,一定要把评价结果运用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制订出相应的措施,甚至是强制措施,以保证评价结果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使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得以保持和发扬,使一些有碍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教育行为得到坚决纠正。
为早日建立评价体系,稳步推进学校特色创建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