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送女儿上大学,她和璐璐爸也从长春飞来杭州,“飞机托运时限重的,而且拿太多东西也不方便。”而那个30公斤的包裹,就是她们拿不动的部分,快递费就要180元。璐璐妈说,因为住得远,女儿不可能经常回家,能带的就都带上了,“快把一个家搬来了。”
女儿在旁边玩弄着手机,崭新的iPhone5里,新装上的APP软件让她正新鲜。璐璐妈说,虽然没配齐“苹果三件套”,但手机加上笔记本电脑,也花掉了将近1万元。
而全副武装的行李箱里,还有2000多元的新衣服,近千元的护肤品,上千元的零食和家乡特产。记者笑着问,“家乡的味道都带来了,是供想家时回味吗?” 璐璐妈很正经地说:“要和舍友搞好关系呀,是大学入学为人处世的第一课。”七七八八算下来,还没进校门,开销已经破万了。
“有能拍照的手机,还要再买个相机。有笔记本电脑,还要买个平板电脑。不愿带棉衣,就为腾出行李箱再带个小音箱。”另一位温州来的爸爸也过来搭话,但是一家就这么一个孩子,第一次离家上学,做家长的总得满足他的要求。“我自己80年代读大学那会儿,把棉被、衣服、日常生活用品捆一个大包就去报到了,加上交通费,也不过100元。”
而且他们很快发现,即便大包小包扛进学校,还有各项费用在向荷包招手。
在一家国有银行工作的王先生,今年女儿考上了厦门的一所大学,9月初报到。王先生说:“孩子还没去学校,购买数码产品的花费就已经将近两万,加上后期的其他交通费、学费、住宿费等,轻松超过4万元,上个大学简直如同烧钱,和我们那个拿着行李卷就去报到的年代根本没法比了!”
按照王先生提供的账单,女儿入学前购买的衣服:大约3500元;购买iphone5手机、笔记本电脑:大约14000元;购买旅行箱:1380元;配眼镜、隐形眼镜及隐形眼镜药水:1760元;化妆品:大约2000元;购买生活日用品、床上用品:1500元。
而买东西只是开学之前的开销,开学预计还要支付交通费(包括夫妇俩送女儿的来回机票):大约8000元;住宿餐饮费:1000元;给女儿的一学期生活费:5000元,另外还有学费:8000元。合计:46140元。一个月给你600块钱生活费,你够么?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日前在给新生派发录取通知书时,还塞了一封“致新生家长的信”,学校建议家长提供给孩子的月消费额一般为600元,最高不超过800至1000元。此举一出,有大学生称“600块钱,还不够我塞牙缝!”
随后,记者抽样调查了广东100名大学生每月生活费状况发现,每月生活费在600元以下的学生不到一成,部分学生认为600元仅够吃饭,六成学生每月花销在800至1500元之间。
学生:600元生活费,只够吃食堂
“600元差不多是20元一天”,她觉得在学校吃食堂应该还是够的。比如,一碗粥是两毛钱,包子是8毛钱,豆浆有五毛的,现磨的就贵一些,一顿早餐差不多就二三块钱,中餐和晚餐如果一荤一素,差不多六七块钱,女生基本上两个菜就可以了,男生的花销会大一点。
但这仅仅是吃饭的费用,如果算上话费、交通费等其他费用,600元马上就超了。
和陈同学一样,不少学生对于600元的月规钱,表示完全不够花。理工学院一名大二生告诉记者,他刚入学时,学校也有这样的建议,结果他老爸还真相信了学校给的这个“参考价”,结果实在不够用,后来又增加了一些。
记者随机采访80名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宁波工程学院等高校就读的大学生,发现受访学生中,每月生活费在600元及以下的仅有10人,57名大学生花销在800至1000元之间,超过1200元的有13人。
在浙江工业大学对外汉语专业读大三的小俞告诉记者,除非自己一日三餐大部分都在食堂解决,再算上买点水果,缴纳宿舍水电、网络等基本费用,那么每个月600元生活费刚刚够用。但是大学不比高中,同学聚餐、寝室活动不可避免,因此在600元“温饱”基础上,也要考虑大约两百多元的社交成本。
这和一份媒体调查结果不谋而合。不少高年级学生认为,目前大学生生活费主要是食堂就餐、购衣、手机通话、上网、恋爱消费、同学聚餐等,其中买新衣、请客吃饭、恋爱消费这三块的比重较大。
在杭州下沙高教园区开菜馆的罗先生说,每年开学和毕业的那几个月餐馆最忙:“生意好的时候,有学生聚餐光酒水就能花上千元。”
来自浙江财经大学的小华同学为我们列出了一张明细表:“目前杭州生活的学生,每天基础消费为25元,用在吃饭上,早上5元,中午晚上各10元,平时我们吃食堂比较少,大多数时候都在外面吃,这样一个月用750,手机费加上网费100元左右,水电费100元,平时买点水果100元,零食200元,这样大概一个月1200。”
来自石河子大学的醉雨同学说:“在石河子吃饭,早饭3块差不多,午饭一个菜6到10块不等,再来点水果,5块钱左右。有课的时候人多,很难在食堂吃上饭,要去学校外面。外面的勾魂面、一绝黄面小份8块,大份10块。再加上日用品,水电费,手机什么的,一个月花900左右。”
其实600元也好,1000元也好,最终的指向都是“生活费够用就好”,这是高校给出的态度,也是学生在大学需要的节俭态度。
家长的爱意,在孩子独自远行后,有部分物化成了钞票。600元的生活费,或许够,或许紧巴了点,但这不是重点。我所能解读到的信息,是父母的爱意再浓,也需节制,孩子在支配爱意时,也该有所收敛。而拿着手中有限的生活费,可以把孩子在化妆台前的时间压缩一些,把孩子在网络游戏里的时间压缩一些。压缩出来的其实就是正确的理财观念、独自扛起生活的素养、懂得感恩的责任心。
更何况,限制的是消费,却没有限制思想的高飞。真正的学习,从来不是高学费砸出来的,就像真正的快乐,从来不是高消费堆出来的。
不要曲解了大学的善意,看似苛刻的“600元”其实是一种提醒。提醒家长和孩子,给生活一个限度,去实现自我价值的高度。>>
专家观点 可以多给学生勤工俭学机会
兰林友(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首先,我觉得学校这种做法的初衷是值得肯定的,通过建议家长不要给学生过多的生活费,来避免学生之间相互攀比,从而引导学生实现独立,这些想法都是很有益的。
但是,从具体的操作层面来讲,我觉得这种做法可行性欠佳。一方面,这600块的划分标准是怎么界定的就让人有疑惑。另外,从家庭层面来讲,现在家里都只有一个孩子,家长肯定都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受委屈,会尽可能提供好的条件,使孩子的大学生活过得尽量舒适。比如有家长为孩子提供“恋爱经费”,这几年我们在新闻中也经常看到。而且,学生之间的聚餐聚会,也不是完全没有意义,确实从一定层面上可以训练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相比之下,我觉得,学校更应该想的是如何设置更好的勤工俭学配套措施,如何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条件,来减轻学生的负担。
专家建议:应树立正确消费观
华东交通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舒曼告诉记者,生活费的多少首先要满足学生的基本需求,学生的消费观念也要服务于学生未来的成长。舒曼认为,随着电子商务的普及,逛淘宝等已成为不少大学生的主要消费方式,这方面的花费特别大。“现在很多大学生有着从众消费、盲目消费等不健康的消费心理,存在过度消费现象。大学生消费需要量力而行,要体谅父母的艰辛,而父母也要协助孩子培养理财观念和生活的自理能力。”舒曼建议家长对大学生生活费适当“掐紧”,生活上的适当拮据对增强孩子的自控能力,塑造孩子的性格更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