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对孩子过度的爱,可能使孩子对这种爱麻木不仁,而成为不借感恩、忘恩负义的人。因此父母对孩子的爱要适度,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
不少父母辛辛苦苦把孩子养大,却常因为孩子的无情而感到伤心。
一位母亲说,自己过生日那天,朋友住家里打电话,恰巧她不在家。儿子接了电话,朋友告诉儿子:“今天是你妈妈的生日。”儿子听了冷冷地说:“我妈生日关我屁事!”听说这事后,妈妈的心都伤透了。妈妈想:“每次儿子过生日,都给他买这买那,难道他都忘了?”
还有一个下岗女工,知道孩子喜欢吃虾,咬咬牙从菜市场买来了虾,做好后端上桌。看着孩子吃得津津有味, 自己却合不得动一下筷子。当孩子快吃完饭,妈妈想尝一口剩下的虾时,儿子却说:“别动!那是我的!”妈妈听了心如刀割。
那么,孩子为何会成为如此“忘恩负义”、“冷酷无情”的人呢?
“冰凉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果父母反思自己的家庭教育,就会发观孩子“没心没肺”可能正是由他们自己教育出来的。天下的父母虽然都爱孩子,但未必会爱孩子。许多父母对孩子的爱过了度,变成了“溺爱”,使孩子只会享受,不会奉献,只关心自己,不关心别人,不懂得感恩,无情无义。
而又许多父母不善于表达自己的爱,他们把对孩子的爱藏在心底,只知道为孩子默默奉献,却把辛苦和委屈搁在心底,不让孩子知道。这样会使孩子变得淡漠、麻木,对什么都无动于哀。成年人这种长期无私的、不求回报的付出、最容易培养出“懒孩子”、“自私的孩子”、“无情的孩子”。因为孩子心里逐渐形成了“心理定势”:父母就应该对我好。
也有些父母只关心孩子的学习,使孩子形成这样的观念:只要好好读书,就可以为家庭增光添彩,似乎只要好好学习,父母的付出就是天经地义的。
在一项调查中,调查人员问中学生:“你常对父母说感激的话吗?”,结果发观约四成中学生从不跟父母说感激的话。“因为他们是我的父母,我是他们的心肝宝贝,他们自然应该对我好。” 、“别人的
爸妈也对自己的孩子很好啊,我没觉得我的爸爸妈妈有什么特别的。”“我对爸爸妈妈也很好啊,我考好成绩,爸爸妈妈就对我好。”
众所周知,一个不懂感恩的人,其人格是不健全的。这样的人,也不可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应有的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感。因此有人说,不孝敬父母的人不值得结交,不无道理。
而要想让孩子学会感恩,父母就要让孩子知道自己为他做了些什么。父母要学会表达自己的爱,让孩子了解自己的辛苦和奉献。而且,父母可以偶尔跟孩子索要一点儿爱,跟孩子讲讲条件。父母还可以通过家庭故事、家庭照片、家庭日记、观察、换位体验等形式、让孩子了解父母对孩子的付出,或者让孩子看音乐剧《月光摇篮曲》、电影《世上只有妈妈好》等,让孩子在打动心弦的故事中,感受父母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