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的情绪只有得到宣泄,才能保持心理的健康。父母发现孩子有不良情绪,就要帮助他把情绪以无害的方式宣泄出去。
一对姐妹在房间里玩着玩着,忽然吵了起来。不一会儿,大概是妹妹觉得委屈.哭着跑到了母亲的面前。
许多母亲遇到这种情况,也许会斥责两个吵架的孩子“别哭了!”或是“你这个姐姐怎么当的,真不懂事!”可是她们的母亲没有批评任何一方,而是让妹妹坐在自己身旁,和颜悦色地问:“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跟我说说好不好?”
妹妹一边哽咽着,一边把和姐姐争执的经过叙述了一遍。奇妙的是她在哭诉中,不知不觉地止住了哭声。又过了一会儿,姐妹俩就像什么都没发生似的,又亲亲热热地在一起玩了。
在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个,类似这样由于要求得不到满足或心里有委屈而哭罚的情况,是屡见不鲜的,很多父母在这种情况下,往往生硬地制止”哭”这个表面现象,并高声呵斥孩子“别哭了!”“再闹就揍你”等等,而不是先弄清事情的原因。
从教育心理学来看,这种做法对孩子是非常有害的:孩子的欲求得不到满足,又受到父母不问青红皂白劈头盖脸的训斥,只会加重心理负担,当然,我们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满足孩子所有的要求,但关链是要让孩子心中的不满情绪得以宣泄——这是解决刁题的前提条件。
化解孩子不满情绪的方法之一,就是像这个事件小的母亲那样,先认真倾听孩子的倾诉,让孩子把不满和委屈发泄出来,即使问题并末得到解决,孩子在心理上也容易获得平衡.也就起到了很好的“净化作用”。
精神科的医生在给患者诊治精神疚患的时候,也经常利用这一心理效应。他们对待患者的第一个步骤,往往是和患者海阔天空地聊天,让他们倾诉心中的苦闷。在这个阶段,医生只是充当听众。同时,
医生可以通过患者的表白、了解他的内心世界。当然,为了让对方能滔滔不绝地谈下去,医生需要表现出对谈话感兴趣的样子,并适当地穿插一些提句,并随声附和。这样虽然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但随着不满情绪逐渐释放,患者会慢慢冷静下来,能够更加客观地正视自己。
当孩子出现一些心理问题时,父母也要使用类似的方法。
孩子慢慢长大了,心里想的事情越来越多。而且孩子的心理很脆弱,逐渐增大的压力使处在天真烂漫年龄段的孩子有时会感到无所适从。当他们内心充满困惑和矛盾,感到烦躁不安的时候,很可能想找个人大吵一架,或把自己关在屋里声嘶力竭地喊叫。
作为父母要有——双敏锐的眼睛,随时洞察孩子的情绪变化,当发现他情绪低落或反常时,可以引导他寻找一种好的发泄方式。父母可以与孩子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和疏导;可以带孩子到野外登山,或进行较激烈的体育活动,让他的情绪得以释放;可以兑观一件他久为期盼的承诺以满足他不平衡的心理;或是主动离家一天,让孩子邀好友们来家开个聚会,任凭他们疯狂地玩闹……
这些做法,不仅可以使孩子的情绪得以宣泄,恢复心理的健康状态,还可以拉近父母与孩子的心理距离。当然,对于不良的情绪,父母要提醒孩子不要拿别人当出气筒,要适可而止,不能失去理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