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人各不相同,如果以己度人,经常容易发生判断错误。作为父母,要设身处地地理解孩子的感受,同时教孩子学会设身处地地理解别人。
小刚从幼儿园回家后看动画片,外婆烧好了饭莱,叫道:“小刚,吃饭啦。”小刚不理不睬。外婆又叫道:“小刚,快来呀,饭菜要冷掉了。”小刚头也不回地说:“不要吃饭,我要看动画片。”
外婆对一旁的外公使了个眼色,外公趁小刚不注意,悄悄把电视频道换了。小刚立刻大兴大叫起来,外婆好说歹说小刚都听不进去,最后外公狠狠打了小刚屁股两下,才把小刚“打到了”饭桌旁。但小刚是合着眼泪电饭的,一家人也都吃得没有滋味……
很多家庭可能都遇到过类似的问题,有时大人为了省“麻烦”,索性把饭莱端到电视机前,让孩子一边看一边吃。其实这些做法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是不利的。
投射效应提醒我们,父母和孩子对很多事情的看法和感受可能截然不同。父母不应该主观地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在非原则性的问题上,父母不必强求孩子,而应该尽量尊重孩子自己的意愿。
比如上面的例子中,大人不爱看动画片,小孩爱看;大人按时吃饭,但孩子却不在乎。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喜好,或者采取比较有策略的办法去影响孩子。可以让孩子选择:要么“看完正看到一半的动画片,马上来吃饭”,要么“再看两分钟就来电饭,然后在吃饭后还能看一个动画片或做一件喜欢的事”。孩子自己做出选择和决定,执行起来就比较容易。
我们必须承认,孩子正在逐渐成长为一个独立的人,有自己的个性、兴趣、需求及情感表达方式。父母应该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理解孩子的感受和需要。父母在做出判断前,应该先让孩子表明自己的想法,然后再与孩子商讨合理的解决办法,同时根据孩子的特点、条件,予以恰当的指导。父母要避免在与孩子发生冲突的时候,搞一言堂和专制主义、不能只许自己发布命令.不许孩子表达意见。比如认为钢琴很重要,就逞着孩子学习,而不管孩子喜不喜欢。
为避免投射效应,父母要学会换位思考.就是把自己放到孩子的位置去考虑问题。比如发现孩子在自己专用的柏屉上加了锁,可以参照孩子那个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或回忆自己同样年龄时的心理特点,这样就容易理解孩子的“刚性心理”,从而见怪不怪。
父母不仅要避免对孩子的投射效应,也要避免孩子对其他人的投射效应,就是要教孩子站在他人的角度理解他人的感受。
辉辉看见一些小朋友在下棋,就挤了进去…..一会儿,只见另一个孩子捂着鼻子哭着跑过来:“辉辉打我,我的鼻子给他打疼了。”
辉辉爸爸跑去把辉粹一把拉出来,质问道: “你干吗打人家严辉辉辩解:“那他干吗不让我看了”“不让你看就可以打人啦?”爸爸气陆地在辉辉的头上打了一下,辉辉大哭起来。
这时妈妈来了,把挥挥拉到一旁,抱在体里:“好了,失冷静一下。我知道你现在很生气,那你把事情经过告诉妈妈,让我知道你为什么生气好吗?”辉辉渐渐冷静下来,告诉了妈妈原委。原来辉挥在看别人下棋时,高声指手画脚,另一个孩子想把辉挥赶走,于是用力推揉挥辉。辉辉伸手去挡,不巧撞在了那孩子鼻子上。
于是妈妈对辉辉说:“我知道你生气的原因了,别人不让你看下棋是让你很生气,但是你大声说话也会打搅别人。我觉得如果你看人下棋的时候能比较安静,应该会受欢迎的,你说呢?”辉辉点了点头。妈妈又说:“如果你想继续去看棋,那么应该向被你撞疼鼻子的人道歉,也许别人会欢迎你的。”辉辉说:“好吧.我试试吧。”
辉辉妈妈的行为,就比爸爸更善于理解和体谅孩子,同时也容易教会孩子去理解和体谅别人。
有时为了教会任生的孩子去理解别人的感受,父母还可以采用“角色转换”的方法。比如,让任险的孩子去照顾比自己还小、还任性的孩子,从而让孩子体会到自己的“任性”曾给别人带来的麻烦,而改变这个坏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