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要成为孩子的朋友、贴心人,孩子才容易敞开内心和父母交流,也更容易接受父母的教导。
父母和孩子是血缘关系最近的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父母和孩子的内心很贴近。由于代沟或者教育者、受教者地位的差异,父母和子女之间,也很容易出现隔膜、分歧甚至冲突。
在家庭教育中,作为父母,只有和孩子像朋友那样交往,充分利用“自己人效应”,使自己成为孩子的朋友、贴心人,或者说“自己人”,才能使孩子愿意与自己交流,听自己的话,从而伎教育目的更容易实现。
要正确地运用“自己人效应”,父母首先要寻找和孩子相似的地方。孩子有他们对人对事的见解,有他们喜欢的生活方式与兴趣。比如孩子喜欢某位歌星或演员,兴致勃勃地向你讲述偶像的新闻,你就不要以自己的眼光和主观见解去说:“真不明白你为什么这样迷他,我可觉得他设什么优点。”这样会让孩子觉得“父母既然不明白我,再说下去也设意思”,从此便不再与父母说他的偶像,转而去寻找与他有共同话题的朋友。
其次,父母要使自己和子女处于平等的地位。人生而平等、而我国的传统观念,却让父母走不出“父是父,子是于”的误区,父母觉得自己高高在上,就容易和孩子形成人为的“代沟”,变得难以沟通。要平等地对待孩子,缩短和孩子的心理距离,父母先要抛弃那种居高临下的姿态,要“薄下身子”与孩子交流,要和颜悦色,避免用命令、训导式的口气和孩子讲话。而又一殷来说,在平等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比较独立、有主见和意志坚强,思想比较自由,也比较有独创精神。
第三,父母要有良好的个人品质——开朗、坦率、大度、正直、诚实,以及高尚的人格修养,才容易让孩子喜欢你,愿意与你接近。
莹莹是一个美丽的高—女生,正值互蔻年华。有一天,她发观一个男孩喜欢上她了。这使她变得无心学习,成绩急剧下降。无奈下,她向父母说明了原委。
父母由于未经历过这种事,不知如何处理,就告诉了班主任。没想到班主任在班会上对这一现象提出了严厉的批评;莹莹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告诉妈妈的悄悄话被班主任老师知道了,并又不点名地批评她。这使她感到元地自容。莹莹很沮丧,虽然摆脱了恋情,但同时心里也暗暗发誓:今后什么心事也不服父母说了。
莹莹的父母用意也许是好的,但他们的做法使莹莹感到“被出卖”,也就是暴露了莹莹的隐私,给莹莹带来了伤害。
这样的父母怎么能赢得孩子的信任呢?这只会给未来的教育带来障碍,引起孩子心灵的闭锁和其他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