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执迷不悟的孩子,使用突然的强刺激,容易促使其猛醒,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在教育中,当头棒喝是在某些情况下不可替代的有效的教育方法。教育中的“棒喝”是指给孩子比较大的心理震慑,或者通过惊人的事实、纪律处分、严肃批评等,对沉溺于错误的孩子以一种突然的提醒或处罚、惩戒。就是要以其“突然性”和“强烈性“,来促使其醒悟,并留下深刻的印象。
比如璐璐的父母发现,璐璐在马路上行走经常不遵守交通规则,而他们屡次教导,也没有什么效果。父母很焦急,也很担心。于是有一次,父母在电视上看到一个行人因闯红灯而被汽车撞死的事故就指给孩子看,结果使孩子产生了极大的心理震慑,从此牢记在心再也不敢违反交通规则了。
这种血的事实会给孩子极大的刺激和深刻的教训,也许比父母的各种说教都有效。
教育家认为,没有表扬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没有“棒喝”的教育同样不会成功。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人的个性具有多样性,这就注定我们必须根据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即因村施教。
有个别的孩子,对父母的正面劝导总是无功于哀,执迷不悟。作为父母,对这些孩子光进行正面教育,发掘他的闪光点,使用赞美式的教育方法,未必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如果采取“当头棒喝”式的教育方式,作一番严厉的批评、斥责甚至惩罚,也许能使他们从迷途中猛然惊出一身冷汗,从而接受教育。
而且过分表扬和夸奖,也容易使一个普通的孩子变得目空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甚至认为老师、父母都不如自己,不把他们放在眼里。这样的孩子踏入社会,就会发现自己并非天才,在工作和人际关系方面部可能面临重重困难。而当头棒喝法正是克服“骄、矫”二气的良药。
有的时候,孩子的行为危害到他们自身或别人的安全,父母就不能不用惩罚手段,当场进行制止。比如自己的孩子蛮不讲理地打别的孩子,父母看到,就有必要突然对其进行呵斥,以及严厉的批评。
在心理治疗中,“当头棒喝效应”有时也有其独特作用。
比如,王强患了强迫症。洗一件衣服要一小时,还喜欢反复关门……一天,父母把心理医生请到家里。晚上7点,大家坐在一起看电视,王强又借口衣服脏了得赶紧洗,便认真地洗起上衣来,连搓带冲洗,翻过来、倒过去.折腾起来没完没了。心理医生突然在茶几上用力一拍,大声说:“王强,够了!王强大吃一惊,惊恐地停下来,看着心理医生,心理医生夺过他的上衣,高声对其父母说:“你们看,这件上衣我是看他前天才穿在身上的,根本不脏。”并迅速地把衣服清洗、拧干、抖开,递给王强,“看看,跟你花20分钟洗的效果一样。”把衣服挂出去以后,心理医生对其父母悄悄说:“以后你们一发现王强有这种症状,就这样提醒他。多做几次,慢慢就会有效果。”果然,父母多次这样做,6个月后王强的症状就消失了。
当然,教育孩子时,负面刺激要注意适度,应当合情合理、公平、准确,要避免主观、武断和随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