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出于独立的需要,容易对父母的教育产生逆反心理。对此,父母可以来用巧妙的方法予以化解。
进入青春期的孩子,父母往往发观他们不听话了,甚至经常与父母“对着干”。你要东,他非朝西,你要酉,他非要朝东,就是“逆反心理”很强。为什么这个时欺的孩子逆反心理很强呢?
孩子从小学进入中学是一个飞跃,这时候他们的心理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认为自己已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了,独立活动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他们一方面想摆脱父母,自作主张,另一方面又必须依赖家庭。这个时期的孩子,由于缺乏生活经验,不能完全恰当地理解自尊,强烈要求别人把他们看作是成人。如果父母还把他们当小孩看,元微不至地“关怀”,哆哆唆唆地“叮嘱”,就会伤他们的自尊心,使他们产生反抗心理,萌生对立情绪。如果父母在同伴和异性面前管教他们,他们的“逆反心理”就更强。
对于孩子的逆反心理,不能强行压制,以免矛盾激化。父母应该以冷静、民主的态度,用巧妙的方法进行化解。
1、实践体验法。
夏天的一次晚饭后,东东和爸爸一起到街上散步。东东见到街上卖的西瓜很大,兴奋地叫爸爸买,爸爸说:“天气这么热,回家还有两站路,抱个大西瓜大累人了,还是别买了。”东东弯眉撇嘴,后来怨气连天地说:“我最喜欢吃西瓜,你们不买:你们最喜欢我学习好,我也不认真学。“爸爸想,硬压孩子也没用,不如让他体验一下。于是爸爸对他说:“买瓜可以,但是你要负责拿回家。”东东同意了,抱了瓜就走。可是过了一会儿,他就累得满身大汗,走不动了,一路歇了好几次才把西瓜抱回家。最后东东深有体会地说:“吃这个瓜大不划算了!”终于理解了爸爸是对的。
2、顺水推舟法。
一个星期天,一家人计划在家做家务,搞大扫除。杰杰叫妈妈和他一起去野外玩,妈妈说去不了。他玩耍心切,不满意地说:“我叫你做什么你都不做,以后,你叫我做什么,我也可以不听。”妈妈就顺着他的话说:“你不要我管太好了,我确实不想管你,以后你的衣服你自己洗,用的文具你自己买,你的事情你自己管……”话还没说完,孩子就嬉皮笑脸地说:“妈妈,我要你管,我听你的,下次再到野外去。“
3、分析说明法。
十来岁的孩子身体开始发育,由于对性知识好奇,可能会对成人书刊产生兴趣。父母如果看见了孩子在看这些书刊,一定要克制发胖气的冲动.应本着平等的态度,与孩子坐下来讨论一下。首先应该表示理解:“青春期的孩子对性好奇是正常的。我看见了,你想把它们藏起来。我猜你一定知道看这些书不太合适。”你可以告诉孩子,裸体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好:“一些著名的油画中有裸体的人物,人体本身是美的。你对它们感兴趣我可以理解。但某些书刊登这些裸体照是另有目的的。它们把人们之间的相爱变成了纯粹的性行为,一点爱的成分都没有了,这就是丑陋的。”“我希望你下次看见这样的杂志,能想起我说的话。现在我要扔掉这本书。我不想在我们家看到达种书。”
对孩子的逆反心理,有时也可以反其道而用之.促使孩子对好的东西产生兴趣。
比如宋朝时,苏沟的两个孩子苏软和苏辙小时候很顽皮,不爱读书,老苏劝说多次也没有效果。后来他心生一计,每当孩子玩耍时,他就躲在角落里看书。而孩子们一跑过来,他就马上把书“藏”起来。苏软和苏辙很奇怪,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趁父亲不在家时,把书“偷”出来仔细研究,结果逐渐养成了爱读书的好习惯。后来他们由于学识渊博,和父亲一起脐身“唐宋八大家”之列。
这种方法显然要比现实中许多父母“牛不饮水强按头”的方式要好得多。
又如,飞飞上了幼儿园大班,无论是画画还是写作业,总要妈妈或是爸爸陪着,结果逐渐产生了依赖性,只要没人陪,他就不写。为了让飞飞改掉这个杯毛病,写作业前妈妈故意说:“不许自己写,写得不认真,老师还会责怪我。你先等着,我忙完了事再来陪你。”可是妈妈一离开,飞飞马上就把作业拿出来自己写,等妈妈再回到他身边,作业已经写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