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容易看到自己的错误,总是本能地想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孩子更是如此。父母要培养孩子明辨是非,敢于认错的责任感。
儿童本身还不具备社会性,比较以自我为中心。由于他们不能比较客观、严肃地看待自己,所以一旦惹了麻烦或与小朋友打架,总是习惯于逃脱责任。
当自己孩子和别的孩子发生了冲突,却说“完全是小亮的责任,与我毫无关系,父母该怎么办呢?
为了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父母可以反问他:“那么你看小亮对这件事会怎么说呢?”这时孩子会不由自主地设想一下,对方会怎样说,也就更容易意识到自己也有一部分责任。
当然,有时责任的确全在对方,但即使这样,父母也应该在弄清情况之前,让孩子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设想一下,至少能够理解对方为什么会做出错事。
孩子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如果在成人的帮助下能认错,改了就好。可是有些孩子做了错事不肯认错,很倔强、执拗,就容易让父母生气。
有的孩子没有认错的习惯,是与父母的教育有关,比如:孩子摔倒了,父母不教育孩子走路当心,反而怨他不好;孩子之间发生纠纷,父母总爱袒护自己的孩子,说别人的不是;家庭成员之间教育方法不一致,没有让孩子养成反省的习惯等等。
对此,父母要改变这些不正确的做法,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是谁的错就是谁的错,不怨天、怨地,不混淆孩子的是非观念。而且父母要鼓励孩子说实话,以亲切的态度告诉孩子:“做错了事没关系,只要勇敢地承认错误并改正,就是好孩子。”同时严肃地指出:“做了错事又不肯承认,是错上加错,爸爸妈妈不喜欢这样的孩子。”等孩子认错后,父母就要肯定他的进步,再帮他分析错在什么地方,严重程度、不良后果如何等。教孩子应该怎样做,该吸取怎样的教训。
有时候孩子做错事不敢认错,是因为害怕受惩罚。有的父母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不是呵斥就是打骂,使孩子惊恐万状,无所适从。当孩子做了错事后,为了逃避父母的惩罚,很自然就会用说谎来掩饰。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父母要尽量坚持正面教育。父母要改掉家长制的作风, 当孩子做了错事,要以冷静的态度,本着“重动机、轻后果”的原则,来分析孩子做错事的原因。如果是因为生理、心理因素及缺乏经验等造成过失,父母可以原谅孩子,因为孩子毕竟是孩子。但是对于行为、品德上的错误,父母则要毫不客气地进行批评,不能姑息迁就,以使孩子明辨是非,增强道德判断能力。
如果孩子在一般情况下都能痛快认错,这一次却死不承认,那也有可能是冤枉他了;如果发现冤枉孩子,父母也要向孩子道歉;如果孩子嘴上不爱认错,在行动上却有所改正、变化,父母就应表扬他的进步,而不必非逼他马上承认,但也要抓住时机,逐渐引导他敢于认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