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道德观念是逐渐形成的,父母要帮助孩子由比较低级的“道德他律”阶段,进入到比较高级的“道德自律”阶段。
3岁的菁菁蹲在草坪里,目不转睛地看着小白兔吃草。她的样子可爱极了,红嘟嘟的嘴唇,粉扑扑的脸蛋,水汪汪的大眼睛,像天使一样。但是,当她的小伙伴杨杨抓了把乱草朝小兔子扔过去的时候,菁菁狠狠地往杨杨的脸上打了一巴掌,那副凶凶的样子和刚才简直判若两人。
杨杨哭了起来:“我们不是好朋友吗?你为什么打我?”菁菁的妈妈赶快跑上前去,攥住女儿的手,气不打一处来:这个丫头平时好像什么道理都懂,可是一到做事时又好像变了一个人。
很多父母都有过这样的感受吧:孩子们时而像小天使,时而像小魔头。他们可爱的时候,你愿意给他最轻柔的抚摸和最温暖的怀抱;他们可恶的时候,你恨不得把他大头朝下塞进垃圾桶。
其实.有关道德意识的培养,今很多父母感到伤脑筋,他们不明白,孩子为什么经常会做出一些伤害他人的举动。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孩子的道德意识是随着年龄逐渐形成的。心理学家通过对孩子们如何做出判断,如何实施欺骗,如何”搞照谋”等行为的长期观察,以及通过对冲突场景的录像所做出的反应等实验,总结出儿童道德意识的形成轨迹:
1岁:同情。
1岁的孩子开始形成同情这种感觉,因此当周围的小宝宝哭的时候,他也会跟着哭,而当旁边的人笑的时候,他也会很高兴。
2岁:安慰、初步分享。
到了2岁,孩子们可以感受别人的感觉,也学会安慰他人了,比如抚摩被摔疼了的小伙伴,或者在妈妈哭泣的时候给妈妈递毛巾。这个年龄的孩子已学会把玩具、糖果与其他小伙伴分享。
3、4岁:不能偷窃和撒谎。
这个年龄段98%的孩子已经知道偷窃、伤害别人和撒谎是不对的。不过心理学家发现,孩子们到了4岁的时候,脑子里已经有了双重道德标准。他们在智力上和社会能力上,已经能够揣摩别人的想法了。他们为了得到某些好处,可能会去说谎。他们口口声声说“偷东西是可耻的”,但对于偷来的糖果可能不会拒绝并觉得“好吃极了”。
4、学龄阶段:基本的社会规范。
这个时候,孩子已经能把道德标准和社会规范区分开来。他们既知道不可以打其他小朋友,也知道对老师和长辈不能直呼其名。
总的来说.孩子处于道德的他律阶段,就只会被动地进守大人规定的道德规范;而进入了道德自律阶段,才会发自内心地去做符合道德的事。父母承担着培养孩子道德意识的责任,就是要促使孩子由“道德元律”过渡到“道德他律”,再由“道德他律”过渡到“道德自律”。
培养孩子的道德观念时,不应该用食指戳着孩子的脑门,数落他做错了什么,或者在孩子撒谎后大打出手。父母实施教育的最有效的做法,就是自己给孩子做好的表率。举个例子,如果你当着邻居的面夸奖他们的孩子,回家关上门就说“这个孩子真是个笨蛋”,那么怎么可能指望自己的孩子成为诚实的人呢?
另外,美国的一项长期研究结果显示:在童年时代受到关爱、照顾和鼓励的人,成年后更尊重他人。德国的一项针对母亲和2岁女儿的调查表明:母亲越是让孩子感受到强大的支持,孩子对别人也就越有同情心。这些实验的结果都说明:温和、注重感情的教育风格,更有助于培养孩子的道德意识,也有助于孩子变得独立和成熟。相反,如果孩子经常受到惩罚,就容易变得越来越偷偷摸摸、爱撒谎,因为他们害怕挨打受骂;所以父母轻易不要用极端的手段来教育孩子。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还要珍惜那些和孩子讨论行为规范的机会。比如在讲故事或看电视的时候,积极地和孩子探讨其中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行为是不道德的。有严格的家教,并经常就道德问题进行沟通的家庭,容易使孩子养成健全的道德观念,并在行为中体现出来。
培养孩子的道德意识并让他们遵守已经形成的道德观念,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如果孩子经常通过公正、公平的方法实现目的,或得到应有的肯定,那么就容易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