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习惯了奢侈享受的孩子,长大后将难以应付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因此,从小培养孩子艰苦朴素的生活习惯是很重要的。
现在家庭生活比较宽裕,家庭支出主要用在孩子身上。很多父母自己省吃俭用,对孩子却很大方,他们觉得“再苦也不能苦孩子”。他们没有想到,这样的做法使孩子不愁吃穿,会逐渐养成大手大脚、不懂珍惜的习惯。比如,许多孩子专吃零食不想吃饭;不但挑食,还挑衣服、鞋子;学校里小卖部总是很红火,一下课孩子们就往小卖部跑。有的孩子是父母给多少钱他就能花多少钱,有的还向同学借钱。
“林轮效应”提醒我们,一个人一旦养成了奢侈的习惯,想再回到简朴的习惯就很难。因为由简朴变成奢侈,是享受的过程,而由奢侈进入简朴,却是痛苦的过程。
而在一个人的一生中,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如果一个人只会享福,不会吃苦,那么在遇到逆境的时候,就容易一蹶不振,不容易东山再起。古语说:“吃得苦今苦,方为人上人。”没有吃苦的精神,就不可能通过努力奋斗,获得成功。那种只想靠父母荫蔽,想仰赖别人鼻息的人,在未来的社会中是很难右立足之地的。
因此,父母想要让孩子将来不吃苦,就要让孩子从小学会吃苦。
父母应该给孩子讲“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道理,让孩子懂得,在物质生活上不应追求过高的目标。在年轻的时候,最重要的事情,是把精力集中到学业和能力的培养上。只有学会了各种本领,将来自己取得事业的成功,得到的东西才是有保障的。
父母首先要让孩子懂得挣钱不易。
有这样一个其实的故事:北京市一对手轻的父母带着刚上小学的女儿去逛街,在一个繁华的路口,一位老爷爷正在卖《北京晚报》。父亲从口袋里掏出5元钱交给女儿,让她去买10份晚报。孩子买回晚报,父母让她按原价把晚报卖出去,看要花多少时间才能卖完。
孩子在父母的帮助下,费了几个小时才把10份晚报卖出去。然后,父母让孩子去问卖报的老爷爷,卖一份报纸能赚多少钱。孩子从老爷爷那里打听到,卖一份报纸只能赚几分钱。她算了一笔账:花这么长时间才赚了几毛钱。孩子忽然理解了父母的良苦用心,明白了挣钱不易,于是主动对父母说:“爸爸、妈妈,我以后再不会随便花钱了,挣钱大不容易了!”
父母还要教孩子量入为出,让孩子明白花钱必须有经济来源,花钱要看支付能力如何。
强强看到有些同学在用Ipad听音乐,就跟妈妈说自己也想有一个。他看中的那款Ipad需要两千多元,他问妈妈是否太贵。妈妈直接告诉他,学生阶段拥有这样的奢侈品并不好,如果自己有经济能力了可以用自己的钱去买,但如果他其想有个可以听音乐的工具,妈妈可以买个便宜一点的送给他。后来,他接受了妈妈的建议,主动挑选了一个三百多元的MP4。
父母还可以教孩子学会积累。孩子手里的零用钱、压岁钱,应该计划使用,适当积累。父母要教孩子把钱保管好.防止丢失、被窃。有些父母让孩子“一日当家“、记收支账,都是教孩子学会理财、培养节俭品质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