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大学生家教中心![请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首页
学员注册入口
教员注册入口
上海大学生家教中心
教员库
学员库
给管理员留言
首页 免费注册 学员库 教员库 推荐教员 教员图片墙 辅导班 辅导机构 支付方式 在线留言 兼职平台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资料分享 > 家长课堂 > 正文

培养孩子适应外界的能力

发表日期:2013-7-16 作者:上海大学生家教中心 电话:18721125773 浏览:486次
孩子迟早要自己适应社会,父母如果对孩子的事情总是包办代替,就会剥夺孩子培养适应能力的机会。因此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父母要尽量让他自己做。
  很多父母有这样的想法:“自己小时吃过苦,现在孩子不能再吃苦”、”因而对孩子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他们总是忍不住要伸出帮助之手:可是他们想不到的是,这样做表面是在帮孩子,其实可能是害了孩子。这许许多多“善意的帮助”,可能在无形中限制了孩子自己动手的机会,剥夺了他们培养独立能力的机会。
  那些介入到孩子的事情中,帮孩子处理事情的人,就像“搭救者”。父母一次次把孩子从困境中搭救出来,会使孩子永远不能自己解救自己,也就是剥夺了孩子“自适应”的能力。父母总是说“原因是这样的”、“是这么回事”、“这样干才行”,就意味着“别说了,要是爸爸给你做,就不会出这些麻烦了”。这样做不能鼓励孩子去发现自己的能力,发现自己动手做事的意义和乐趣,而是被限制在某个层面停滞不前,失去获得必要经验的机会。
  在父母的不断拯救下,许多人长大后开始过独立生活,开始感到很不适应:对自己必须计划收支平衡、买生活用品、找住宿之地等基本生活安排都感到惴惴不安。因为在家的时候,这些事总有人替他们干……
  父母们请自我反思一下:是否有过孩子强烈要求自己洗澡,你却以不安全为理由拒绝了?是否有过孩子要自己洗碗、洗衣服,你却因为洗得不干净就代劳了?是否曾有过孩子提出要自己睡觉,你却好意拒绝了……诸如此类的事情。
  为了培养孩子将来适应社会的能力,孩子自己能做的事,绝不要代替,否则会阻碍孩子学习自主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妨碍他们养成生活和劳动的基本能力。
  孩子自己做事,也许第一次、第二次会失败,但总有一天他们会做得很好。
  父母要通过日常生活,耐心地教孩子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事项,让他们学会照料自己的生活,如穿农、系鞋带、梳头、洗脸、吃饭、整理书包、削铅笔、包书皮、收拾房间、洗自己的小件衣物等。
  还可以分配给孩子适当的任务,如帮父母择菜、洗菜、打扫卫生,自己去买东西,给别人送东西,整理房间,等等。
  除此之外,还应鼓励孩子,积极参加学校的值日劳动和一些公益性劳动.这些活动不仅能培养孩子的生活处理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孩子的集体感、责任心,让孩子真切感受到劳动使生活变得更美好。
  孩子需要适应未来社会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对挫折的适应。
  几乎没有人会幸运地一生都在温室中生活。人生中总会有风浪,孩子迟早要进入社会,  自己去面对困难,也一定会经受挫折。父母不可能永远充当孩子的避风港,保护伞。那么最明智的做法就是尽早让孩子学会自己应付挫折。
  美国洛克菲勒集团创始人老约粉只有一个儿子小约翰。有一次,老约翰张开双臂,欢迎小约翰到他怀里来。小约翰听到父亲的呼唤,高兴地冲过来,但老约输却突然把双臂移开,使小约翰重重摔在地上。对着发怔的儿子,老约翰意味深长说:“在生活的通路上,什么都会发生。”
  老约翰的做法似乎有点不近情理,但他的用意是:在日常生活中创设挫折的情境,让孩子了解和接受挫折的存在。
  在挫折教育中,父母可以扮演三种角色:一是成为提供挑战的人,为孩子创造一些适度的挫折情境;二是可以成为孩子面对挑战时的智囊团;三是做孩子接受挑战时的休息站。
  父母不必担心孩子会因为一次的挫败就不得翻身,每个孩子的内心深处,都存一个“自我帮助系统”,在处理挫折的过程个,会接纳各种各样的处理方法。它可以让孩子逐渐从容地应付复杂的狂风巨浪,即使哪一次失败了,也懂得爬起来再战,并明白什么时候该再接再厉,什么时候该另起炉灶。这样的智慧,是必须在亲身实践中学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