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避免孩子心理疲劳,父母需要减轻孩子的思想压力,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调节孩子的身体状态。
父母要注意,孩子在学习上的疲劳包括两种:一种是生理性疲劳,另一种是心理性疲劳。生理疲劳通过短暂的休息就能消除,但心理疲劳光靠保证睡眠时间是不行的。心理疲劳严重的还可能发展成心理变态,影响身心健康。所以,一旦发观孩子经常处于“疲劳”状态时,父母应该分析一下,到底是属于生理性疲劳还是心理性疲劳。
小迪是某重点中学的学生,自从进入高小红花后,各种测验、模拟考试不断,小迪似乎“忍无可忍”。开始对想方设法逃避这些考试,后来干脆连课也不去上了。早晨赖在床上不起,摸都不愿摸一下书
本。面对父母的责备,她一会儿誓言肯定能考上一个不错的大学,一会儿又说不想考了。
其实,小达的情况是由于对考试紧张、恐惧、抵触,而产生了严重的心理疲劳。
心理疲劳一般有哪些表现呢?当孩子方以下表现时,就很可能是产生了心理疲劳:(1)不爱上学、不愿见老师,有的甚至一到上学时间就会减肚子疼;(2)不愿做作业,一提作业就发憷,一看书就犯困,不愿翻书本;(3)即使在没有外界干扰的情况下,注意力也不能集中,有的孩子手里虽然捧着书,却看不进去,记不住书中的话;(4)不愿大人过问学习上的事,对父母的询问保持沉默,或情绪极度烦躁,大人问东他(她)答西;(5)上课时经常打不起精神,课后却十分活跃,表现为“玩不够”。
造成孩子心理疲劳的原因有哪些呢?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负担过重、压力过大,造成学习中的过分紧张和焦虑。有不少孩子整天担心万一学习不好、考试达不到理想成绩,就对不起父母和老师。长期背负着这种精神压力,总是处于焦虑、烦闷、恐惧、抑郁的压力之中,心理必然会陷入“心力衰竭”状态。紧张和焦虑。会消耗掉孩子许多本应用在学习上的心理能量。
2.学习热情不高、动机不强。学习热情低、毫无持续学习动机的孩子,对外界环境极为敏感,往往夸大或高估外界环境的不利影响。
当孩子处于心理疲劳的状况时,父母应该怎样做,才能使孩子摆脱这种疲劳呢?父母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孩子“减压”。父母对孩子要有全面正确的估计,对孩子的学习,不能单纯以分数上的高低来衡量,要做纵向比较,即把孩子的现在和过去比;父母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帮他明确和分解阶段性的奋斗目标,用不断取得的小成绩激励孩子。恢复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在愉快的情境中消除身心疲劳,学好各门课程。
父母还要尽量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调动孩子本来具有的旺盛的求知欲.让孩子感到学习知识是快乐的事情:带着愉快的心情去学习,即使学习内容多、难度大,孩子也不容易感到疲劳。
由于身心的相互关联性,有时候身体上的调节,也可以对心理疲劳起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作用。比如让孩子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大声唱一首自己喜欢的歌,既能够感到愉决,也可以通过发音器官的运动让疲劳消失。或者让孩子坚持做一项简单的身体运动,如跑步、做操、打拳等;还要让孩子学会与同学一起玩,比如打球、踢毯子、跳皮筋、跳绳等多人参加的游戏,这些都会使孩子感到兴奋、刺激,游戏之后,精神疲劳也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父母还要帮助孩子培养积极的心态,比如带动孩子多念“车到山前必有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些鼓舞性的话语,使孩子对未来抱有乐观的心态。考试考不好或做错了事,让孩子不要自悔自责、耿耿于怀,因为“谁都有可能失误或犯错误”,仍然要让孩子保持良好的心态,坚持正常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