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天生因为没有受到定势思维的束缚,往往具有高超的创造力。父母要保护孩子这种与生俱来的创造性思维,不要拿自己的观念和现成的答案去束缚孩子。
孩子跟成年人相比,更不容易受定势思维的影响,也正因此,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一般比成年人要强。
跟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等智力因素比起来,创造力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智力。遗憾的是,许多父母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重视的是前面几种能力,忽视了创造力的培养。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一定的创造潜能,这种创造潜能就表现在日常生活中。有的孩子一会儿把扫帚当马骑,一会儿把它当冲锋枪,一会儿又用它来堆雪人。可是,成人受定势思维的影响,觉得扫帚就是扫帚,是用来扫地的。而孩子的行为却体现了丰富的想象,表现出“发散思维”,就是发现了同一事物的不同用处。又如,许多孩子凡事都喜欢问个“为什么”,喜欢尝试新鲜事物,思考变化多,反应迅速,不受已知信息的限制,等等。这些都体观出,孩子由于思维中很少受到心理定势的影响,比成年人往往有更多的创造性。
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和活动,会给他们带来很大快乐,使他们精神、心理获得极大满足和成就感。这种成就感有助于孩子建立对环境和社会的适应能力,这种适应能力,又有助于他们的创造力在日
后的实际工作中得到进一步发挥。
创造力是一种求新求异、设法打破条条框框的束缚,而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能力.它的前提是要打破定势思维。因此父母应改变“包办”思想,不能把自己的思维,强行变成孩子的“思维定势”,不能自己怎样想,就逼着孩子同样的去想。
虽然父母的知识经验要多于孩子,但孩子也会拥有父母所不具备的新点子、好主意。对孩子创新思维的鼓励是很重要的,如果你什么事都给他答案,将来等你不能手把手教他的时候,他自己就无法想出答案了。因此,父母应创设一种宽松、民主、自由的家庭气氛,让孩子拥有充分思考和做事的权力,这才有利于孩子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好奇也是创造性思维的前提之一。发明创造往往萌芽于对某事物或现象的好奇。孩子有了好奇,才会有探索周围事物的兴趣,并在探索中积累知识经验,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心理学家发现,如果好奇心受到奖励,孩子就会愿意继续进行某种试验和探索;相反,如果好奇心受到遏制,孩子就会变得不敢探索,降低求知欲。
另外,创造性思维更院重于发散性思维,是一种从多角度、多方位探索问题、寻找答案的思考方式,同能经常是非常规、反常规的,它来自于想象,只有在自由的幻想中,孩子的创造性思维才会萌发。因此父母对于孩子所表现出的、所谈论的理想和抱负,建立于幻想上的自我概念等,不要认为异想天开、不切实际或微不足道而不屑一顾,要给予支持和指导。同时要耐心帮助他们,使孩子明白过多、过分夸大的表观是不正确的,引导他们从正确的思路上去想象、去创造、理想要与实际相接近,与实际生活相符。
创造性思维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需要知识和经验的积累,而知识和经验来源于丰富多彩的生活,丰富多彩的生活能为孩子提供运用知识和经验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因此,父母要努力为孩子创设一个空间广阔、内容丰富的生活环境,使孩子拥有较多的动手实践、动脑思考的机会。
此外,父母还要允许孩子犯错。在从事某种创造性的活动时,许多孩子都会因种种原因而犯这样那样的错误,父母却不能因此而对孩子大加斥责,甚至给孩子做出种种限制,剥夺孩子动手、动脑的机会。比如,有的孩子为了看看玩具里面究竟是什么,把新买的玩具给拆坏了,如果父母狠狠批评孩子,那么孩子将来可能不会再破坏东西,但是一个小科学家的苗子也许就被父母扼杀在摇篮里了。因此,父母可以给孩子讲明道理,但不要打击孩子的探索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