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大学生家教中心![请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首页
学员注册入口
教员注册入口
上海大学生家教中心
教员库
学员库
给管理员留言
首页 免费注册 学员库 教员库 推荐教员 教员图片墙 辅导班 辅导机构 支付方式 在线留言 兼职平台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资料分享 > 家长课堂 > 正文

父母应当给孩子设定合理的目标

发表日期:2013-7-15 作者:上海大学生家教中心 电话:18721125773 浏览:386次
    我们都知道,如果篮球架有两层楼那么高,那么对着两层楼高的篮球架,谁也别想把球投进篮圈,也就不会有人会做投篮那样的傻事;但是如果篮球架跟一个人差不多高,让人不费力气就能“百发百中”.恐怕也会让人觉得没意思而不会去从事。正是目前这个跳一跳、够得着的高度,才使篮球成为受欢迎的体育项目,使无数体育健儿为之乐此不疲。
    篮球架的高度启示我们,一个“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对人员有吸引力。这样的目标,人们会以高度的热情去追求它。

    如果孩子不容易实现一个目标,父母可以把这个目标分解为若干个更小的目标,这样才有利于孩子实现。
    有一个初中生,平时考试成绩在班上总是名落榜尾。有一次他考试成绩有进步,名次跃居班里中等以下,父母知道后兴奋不已,对儿子说:“这次进步很大,中考时一定要考个全班第一!”
    儿子听了父母激励的话语,不但没有半点喜悦,还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整天唉声叹气。因为他认为,自己在这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是不吃不睡,使出全身解数,也考不了全班第一名。
    这件事说明一个问题:父母为激励子女所设的目标,既不能太低,也不能过高。就像篮球架的科学设计那样,如果太容易达到,就不容易形成动力;如果太难达到,就会让人望而却步。只有合适的目标才对孩子有吸引力。
    缺乏把事情做到底的习惯,是许多孩子的通病。比如吃饭,有的孩子从来不把所有的饭莱都吃掉,而是剩下一片胡萝卜、一些米饭、半个饺子。这种倾向在学习和工作上也能反映出来。我们常可以看到一些孩子学到一半时放下手里的东西,不再学了,又开始干起别的事情来;有的孩子练习钢琴时,开始还把手放在琴键上,没多久就不弹了,开始坐在那里发呆。
    对此,根据篮球架效应,父母可以采用分割目标的方法,把一个大目标分解成几个小目标。最先拟定容易达到的目标,达到了之后.再开始追求下一个小目标。这样孩子才容易把一件看似很大的事情做到底。
    比如学钢琴,让孩子用功学习时,不要只反复说“好好学习”而应该说“再学习30分钟”。这样就给孩子指出了短期目标,孩子干起来就有了劲头。孩子如果看到通过努力就能达到目标,会油然产生“一定要努力”的干劲,而达到目标的喜悦会使他增强实观下一个目标的动力。
    又如,一个中学生每天睡懒觉,6:30才起床。爸爸强迫他每天早晨5:30起床,6:oo开始读英语。一下子提前了一小时,孩子感到比较为难。妈妈出面调停,允许他6:15起床,他才轻松答应。半个月后,妈妈又让他提前15分钟起床,他又同意了。这样一步一步提高对他的要求,两个月后,他就能在5:30起床了。
    总之,父母不要从一开始就给孩子提出过高的目标,而使孩子受到挫折;而应适度地定出孩子能够实现,但又有一些难度的小目标,通近小目标的逐步实现,来增加孩子的自信。这样,就可以培养出做任何事都能“持之以恒”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