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父母不尊重孩子独立的人格,把孩子当成实现自己理想的工具。这样不仅妨碍孩子取得成功,而且大大地剥夺了孩子的快乐。
心理的代偿对于人们在失意之时重新获得心理平衔,具有很好的作用。但是作为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如果把自己所没有实现的人生理想寄托到孩子身上,把孩子当成实观自己理想的工具,却会对孩子的成长起到消极作用。
有一对父母,虽然家里很穷,但还是倾其所有地供儿子读书。他们从小都没有读什么书,想创业,但做什么都做不成功,知识区乏,所以下定决心要让儿子考上大学。家中凡是有一点好吃的,都给儿子吃。有一次,给儿子单煮了个鸡蛋,让他补脑,儿子看母亲身体不好.要让给妈妈吃,妈妈很生气地拒绝了。
儿子很争气,成绩一直不错。但上了高三后,他开始失眠.记忆力减退、本来会的知识也想不起来了。他怕如此下去,考不上大学,无以报答父母,多次想自杀,被送进了心理诊所。
自己没有完成的人生理想,让孩子替自己去实现,这是许多父母都有的代偿心理及行为。许多父母在年富力强的年代没有发财、没有成名、没有重权在握,于是,就把希望延伸到孩子身上,希望孩子出人头地,来实现父母想实现而又不能实现的理想,似乎只要子女成尤,就证明大人也具备成尤的素质,可以光宗耀祖。
孩子背负着父母的期望,往往会活得很累,很压抑。时间一长,有些孩子受不了这样的安排,就学会了叛逆,学会了作对,甚至伤害自己作为发泄。这些孩子承受了这个年龄本不该承受的东西。可是父母没省教会他们如何决定自己的人生,如何学会解决困难,只是一味地要求孩子听他们的,孩子自己的许多美好想法被抹杀了,得不到认可和鼓励, 留下的只是越来越多的憎恨……
这样的孩子必定是心理不健康、痛苦的孩子。在这样的状态下,不仅学习效率受影响,最可能的是将来所从事的不是自己所爱的事业,那么也很难获得持久的成功。而且“人生不得行胸臆,纵活千年也枉然”,这样的人生,又能有多少快乐呢?
父母对孩子有所期望,当然可以给孩子提建议,让孩子作参考,但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强尔给孩子;即使孩子没有实现我们的理想,也比他们心理压抑和痛苦要好。
有一位母亲很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成为教师。可是有一次,孩子小声地对她说:“妈妈,我长大想当厨师。”妈妈以为他是说着玩的,因为他这段时间一直爱看“厨艺大擂台”的节目,过了两个月,一次英语考试,有几个自由问答,其中有一个问题是: “What would you want to be?”(你将来想要做什么?)他的回答是:“I want to be a cook.”(我想成为一个厨师)。
妈妈明白,孩子是真的喜欢上厨师这个职业了。开始时妈妈心里挺不是滋味的,觉得孩子的理想大低了,可是后来妈妈想明白了:这个世界无论如何发展,如何进步,也是各个层次的人都需要的。如果孩子的兴趣在书上。当然成为一个知识分子是他的最佳选择;反之,如果孩子对书本没有兴趣,也不妨学一些他自己右兴趣的手艺。
妈妈没有打击孩子做一个“厨师”的理想,而是引导他:“如果要做厨师,就要做一个有知识的,比别人强的高级厨师。”
孩子的理想对孩子来说,有着无穷的魅力,对孩子的成长具有巨大的牵引和激励作用: 当然孩子还小,决定将来走什么路还为时过早,他的想法可能还会发生改变。但是孩子只有一个童年,如果用家长的理想去左右孩子的生活,让他们在各种学习的重压下长大,孩子就很可怜。
作为父母,孩子有了理想(哪怕有些不可思议),父母应为他感到欣慰和自豪,并给予肯定。因为如果父母支持孩子的理想,孩子就会从父母那里获得力量,获得勇气,树立信心。当然,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还应予以多方面的关注,给孩子提供建议和支持,以使孩子的理想成为观实,或者更上一个台阶。同时,父母还要提醒孩子,无论将来做什么,都要做一个正直的人,有知识的人。
总之,义母要引导孩子走路,但不要代替孩子走路;父母要让孩子去实现他们自己的梦,而不是实观父母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