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知识之间的这种网络化的联系,就是使孩子在写作或解决问题时,其大脑中的一般的、抽象的、概括性的知识与具体实例、方法等同步浮现出来。
犯有这种毛病的孩子在作文时不会对材料加以取舍,也不会做详略处理,说许多与主题无关的废话,甚至造成作文“离题”现象,他们大脑中尚未形成围绕中心思想组织材料的思维能力。其主要原因在于缺少某种知识,即如何立意、选材、组织作文的知识。
为什么他们在获得相应知识以后却表现不出相应的能力呢?原因是他们缺少的不是通常意义上的、能够轻易用语言表达的知识,而是一种不容易用语言阐明的知识,被称作“隐性知识”或“缄默的知识”、“未明言的知识”。通俗地说,就是有一种制约孩子某种能力的知识,它是默会的,不容易用语言表述,不容易由外部直接传授或通过培训获得,它影响、制约着孩子的能力。
传统的作文能力训练教学之所以不明显,其根本原因之一,是由于人们不明白为什么孩子只有在大量练习之后才可以获得能力,而少量练习则不能。不少人常常把这种现象解释为“越练大脑皱褶越深”,所以要多练。现代认知科学研究成果告诉我们,孩子在多练过程中,头脑获得了书本上没有,而实践中又需要的某种概括化经验或未明言的知识。
孩子在练习中获得的知识、经验总是带有个别性,如果及时与一个人为设计或选择的适当概括性知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新的知识组块,那么,这个在练习中获得的感性经验便升华为更一般化的,更概括化的知识经验结构,它远比在练习中获得的具体的知识经验更为完善和深刻。这样一来孩子便在这个作文问题上具有了抽象、概括思维的知识结构。而这一知识结构具有更为广泛的迁移性,更容易在下一次作文思维过程中被激活和运用。
总有一部分在作文练习过程中不善于独立概括的孩子以及不知道应该概括什么和不应该概括什么的孩子,在大量的作文练习中很难自发形成某些恰当的概括化经验。因此,仅仅是让孩子“多练”而不及时提供概括性的知识或经验,也是造成作文思维能力增长不理想的原因之一。
就像词作为概念的载体一样,概括性知识作为孩子在练习中获得的种种知识经验的载体,便于写作思维时在短时记忆中组织操作,从而使思维变得简捷、深刻和灵活。
想让孩子更好的提高写作能力,让孩子多阅读课外书,扩展视野,想象力会更丰富的;还可以多带孩子出去看看,转转,增长知识,体会的多,那么,想写的东西慢慢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