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已然过去的22年,如果要写一部成长史,一定会显得简单无趣。人生的这一张白纸,如果我不刻意去描绘些什么,连记忆都会变得模糊。愿意在这里写点东西让人看,那说明自己还年青,也意味着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 作者的儿子,复旦大学药学院本科毕业生,现已被保送至中科院硕博连读)
人生每过几年,都会发生一次巨变,无论是自己刻意为之还是不得已为之。有时候,还来不及思考,这些变化就已然发生。即使再合理规划自己的人生,最终还会发现,现在的我永远是始料不及的存在。之前的22年悄无声息地过去,若不是赶上毕业季这种悲伤的调调,我或许还会停止思考,继续没心没肺地生活,就像很少看书了一样。我经常会忘记自己的生日,若不是前两天与几个好友的散伙饭上,曹 提到了我快要过生日,我也不会想起。恍然间发现,那些珍贵的朋友总是在不经意间给我带来最大的感动。这么多年来,总是忘记自己的生日,但从来没有错过,总会有人提起。在我自己看来,子女的生日完全是给母亲过的,与自己的关系倒不大。今天妈妈发来短信回复得迟了些,她还打来了电话,虽然说的是无关紧要,但总归是想着。
这么多年来,总是期望艳遇另外的自己。“你会不会忽然地出现,在街角的咖啡店,我会带着笑脸,回首寒暄,坐着和你一起聊聊天”。现在的我成为社会的我,把灵魂的自由度压缩到1,随时间延展而无立体感。中庸、木讷、理性、无趣,从未狂热,害怕犯错。有的时候,很希望可以成为另外的自己,个性张扬,感情浓烈,棱角分明。从来预料不到生活会在我身上烙下怎样的印记,一切的发生都自然而然,就像呼吸空气一样。无意间翻看到室友杨 五年前写给北大的自荐信,四年前写的半篇小说,三年前记的课堂笔记,竟觉得时间是如此残忍,改变了我们,改变了一群人。自荐信中的稚气与自信,小说中的音乐梦想,笔记中学习的巨大热情,与现实总有些许的差别。写给北大,却来了复旦;站在音乐的最高殿堂,和落满尘埃的小提琴;工整的笔记,和从未翻页的课本,对比鲜明而强烈。站在现在,看许多年前的我们,突然就有一种想要流泪的感觉。如果我可以相遇四年前或七年前或更早的那个我,我想对他说一声谢谢,谢谢那曾经稚嫩的想法,谢谢那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谢谢对未来的美好渴望,谢谢从未长大。
寝室里,床头的铃铛,床脚的中国结,堆满杂物的脸盆架,还幻想那座椅旁放在地上的书包。一切都还没有改变,一起都已巨变。“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青春散场,不诉离殇。现在的我或许很幸福,因为拥有回忆,满怀希望。历史从来都不能假设,我也无法去考究生命再来一次我是否还会成为现在这副模样,但如果要刷新这么多年来的记忆,那我一定会很悲伤。如那次在梦中一样,现在虽已想不起所为何事,但那种撕心裂肺的感觉仍然可以依稀浮现。之前从来不会问自己,活了这么多年,究竟成熟了多少,因为总是觉得自己可以判断是非,理清逻辑,理性分析,慎重抉择,想当然的认为很成熟了。今天突然想起这个问题,想到这些年的一些事情,才发现,还很不成熟,还很脆弱、敏感。
爸爸总说,一个人只有经历了恋爱,才会变得成熟。之前读到一些文章,也有提到“男人总是在女人的怀抱中长大”的理论。对于恋爱,没有经验断不敢妄下结论,但最近总是在想“孤独感”。对于孤独,自然也没有什么高深的见解。无论是期望和朋友在一起,还是生活所迫或个人喜好地终日忙碌,总是为了让自己不要觉得“无聊”,无聊的时候有种巨大的落寞感,这种落寞感让自己觉得不被需要,存在的意义也少了许多。我很庆幸有那么一些人,可以让我觉得有归宿感。忽然想起好久之前的一件小事,李 收到offer的时候在晚上12点多的还发短信给我。我当时就想,好朋友就应该是这样的啊!在第一时间与你分享他的喜悦或悲伤,从不需要考虑太多。当然,每个朋友有着不一样的性格不一样的感情不一样的处事方法,但归结到相同的一点就是,他们总是能在不经意间给我带来感动和慰藉,让我不再觉得踽踽独行。想到二十几年前,几个呱呱坠地的婴儿诞生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方,最终却走到一起,相互之间拥有了羁绊,分享了一段或平淡、或快乐、或悲伤的生活,就很庆幸生命中的这段时刻,曾一起走过。我或许不会常常联系你,但我会常常想念你,因为那些人、那些羁绊是我22年来最珍贵的财富。
23岁,站在在人生的另一个路口,相遇一批新的年轻的面庞。我想了一些,说了一些,期待了一些。即便对现在的自己有些许的不满或遗憾,但终究都会随风散去。或许多年以后,我也会感谢现在的自己,感谢现在还有那么一点稚气和童真,感谢现在的不成熟和假理性,然后再慢慢懂得生命的意义。
(读着此文,情不能已地头颅发紧,鼻翼抽搐,泪流满面,孩子,你终于慢慢长大。除了我的父母,你永远是爸爸心里的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