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孩子经常认为做错事的后果就是“惩罚”。因为他们只要一犯错,就会被父母责罚。其实,你应该让孩子认识到:如果你不停上某种不好的行为,就会造成一种不良的结果,而且这种结果是由于孩子的不良行为而并非父母做出的一责罚孩子的行为所造成的。
-------------------- 一位懂得用以说明过失的后果代替责罚的父亲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不小心摔坏东西 ,损坏东西的事情很常见。对于自己不小心所造成的破坏,孩子也非常后悔和难过。甚至感到恐俱,因为孩子害怕受到批评和惩罚。这时候。父母应该理解孩子的心情,向孩子说明过失行为造成的后果、而不要对孩子进行简单粗暴的责罚,这样才能计孩子在认清错误的基础上不断进步。
当孩子有了过失的时候,恰好是教育的良机。因为内疚和不安感使孩子急于求助,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明白的道理更能刻骨铭心。所以,父母应保持冷静,不要急着对孩子进行训斥,也不要毫不在意.而应该向孩子说明这种过失行为产生的后果,指出弥补过失的方法,让孩子吃一堑长一智,从中学到有价值的东西。
从某种意义上说。孩子的成长过程就是不断减少过失行为的过程。善待孩子的过失,就等于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孩子避免再犯同类的过失或错误。作为父母,无论孩子所犯的过失是大是小,都不应该急于责罚,而应努力平静下来.暴怒对待孩子,不但于事无补,还会伤害孩子;一且掩盖了过失的本质,可能还会使孩子一错再错。
比如,当孩子不小心抓破了同伴的脸,有的父母开口便责骂孩子:“谁让你抓人家的脸?你是不是找打啊?”父母这一斥责,反而强调了过失行为抓人家的脸;孩子的注意力就会全部集中在一与父母的责任相对抗上。而难以反思自己的过失行为会造成什么后果,为什么父母会批评自己。这样的批评显然不会达到
父母期望中的效果。
其实.遇到这种情况时,父母可以说明过失后果的方式来调动孩子的情绪体验告诉孩子:“你把别人的脸抓破了,流了血,别人会感到很疼的,想一想,如果别人把你的脸抓破了,你会不会很疼呢?’,这样有助丁唤起孩子的同情心,也有助于促使孩子反思自己的过失行为,从而自觉地改正。
为什么要向孩子说明行为的后果呢?目的是帮孩子加深这种”原因和结果”的观念:做什么事情是由自已决定的,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样会教给孩子一种责任感。总而言之,孩子有了过失行为,父母应该给予包容和引导。这样不仅可以安慰孩子的心灵,更重要的是让孩子通过这件事情吸取有益的经验教训。
以说明过失的后果代替责罚、并不是说不能惩罚孩子。而是要注意惩罚的方式。父母要在向孩子说明了不良行为造成的后果之后。将孩子与导致这种惩罚结果的行为联系在一起。例如:儿子欺负了小朋友甲你可以告诉孩子这一行为的后果、再取消他晚上看动画片的“特权”,让他知道,如果再向别人表现出攻击性行为,会产生怎样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