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次在国内的电视教育访谈节目中看到青春期的孩子与父母反目成仇,孩子视父母如路人甚至仇人,有的甚至在现场专家苦心劝导下仍坦言对父母的眼泪“没有感觉”,更谈不上感动和内疚了。
许多人在问:我们的孩子们到底怎么了?每次看到这样的节目,我在感同身受地替父母们难过痛心的同时,更想问一句:我们的父母们到底怎么了?为什么他们深爱自己的孩子,却换来这样的结果?为什么孩子们根本感受不到父母的爱?一位专家道出了真相:是因为他们不会爱自己的孩子!
父母之爱,亲子之情是天地间最自然的感情,是连动物都有的本能。难道连父母对孩子的爱也需要教,需要学吗?答案是:当然!亲子之间因爱生恨,这样的教训已经太多,代价已经太沉重了!濮阳家教网认为:为人父母应该了解,以爱的名义所做的事情并不一定就都是正确的,爱是需要智慧和勇气的。
由此我联想到自己最近正在看的美国经典家庭教育系列剧《成长的烦恼》,每一集都精彩纷呈,充满美国式的幽默,令人捧腹。从中也可以对美国式的家庭教育管中窥豹,从一个侧面了解美国人在子女教育问题上的观念和习俗,我想对我们中国父母应该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成长的烦恼》中,心理医生Jason和报社记者Maggie是一对幸福的夫妻,他们一共有四个孩子,两个儿子两个女儿。大儿子Mike聪明全用在了淘气上,不爱学习,但却是个责任心很强,富于同情心,无私助人的孩子。老二Carol像个小学究,聪颖过人,是个优秀学生。不免有些骄傲,目中无人。老三Ben似乎有点没头脑,净做一些不靠谱的事情,但却一鸣惊人,出人意料地一举通过高级编班考试,提前进入大学课程的学习。老小克莉丝是个小精豆子,还没有上学却已经伶牙利齿、个性十足。濮阳家教网总结认为,这个典型的美国家庭浓缩了美国父母这样几个主要特点:
一、尊重子女独立人格,善于沟通,决不强加于人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与子女平等交流,当父母和孩子之间在某些问题上产生分歧的时候,或者是子女遇到麻烦向父母求助的时候,甚至是在孩子犯了严重过错的时候,父母都是首先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把握好自己的措辞,给出自己的看法或建议,让孩子通过自己的思考最终做出判断和选择,而不是替孩子下结论、做决定,更不会通过打骂发泄内心的愤怒。这样的父母反而在孩子心目中更有权威,当孩子真正遇到棘手的难题时,都会主动向父母求助。
二、关注孩子的成长,理智宽容,而非杞人忧天
每个孩子成长过程中都会经历一些艰难时刻,了解孩子身心发育特点,保持理解和宽容的心态,给孩子慢慢长大的时间和空间,Jason夫妇善于解决问题而不是制造新问题。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设身处地,现身说法,是他们的有效法宝,也值得我们学习和参考。这也许就是西方人本主义教育家所倡导的教育者的真诚关注、无条件接受和移情性理解吧。也就是说,父母不要瞎操心,想想自己是怎么长大的,也许我们就不会那么焦虑了。
三、善于自我反思,勇于纠正错误,不当“完美”父母
在剧中我也看到,有的时候父母也会犯主观臆断、给孩子贴标签的错误,Mike和Ben都被冤枉过,但是当父母发现自己的错误时,会马上真诚道歉,而不是为了顾及自己的面子强辞夺理,不容反驳。而且父母自己也不是完人,也会有情绪失控、有矛盾争执,父母如何面对自己的问题,Jason和Maggie给孩子们做了榜样,那就是不回避,不逃避,正视问题,通过反思和沟通解决问题,这比空泛的说教有效得多。
四、夫妻恩爱,开朗乐观,给孩子一个充满爱和温馨的家庭环境
良好的家庭气氛是父母给孩子的最好的礼物之一。父母向孩子表达爱意,夫妻之间表达爱意,亲吻和拥抱在Seaver家里是极为自然的表达感情的方式,这会在潜移默化之中给孩子带来心理上的安全感,满足感,情感更健康,心情更愉快。
通常每一个问题孩子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庭,父母应该学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不爱自己孩子的父母是极罕见的,但不会爱孩子的父母却要多得多。其实,我认为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比学校教育更深刻更持久,影响更大。所以,教育父母比教育孩子也要重要的多。
《成长的烦恼》其实是个很好的转变家庭教育观念的启蒙教材,并不是其中所有的教育观念和方法都适合我们的国情,也要有选择地借鉴,但至少还是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国产的同类系列电视剧《家有儿女》也不错,只是为了表现更多孩子的成长故事,用离异再婚家庭绕开中国独生子女家庭的特殊现状,在现实性上略有遗憾,不够典型,不过也值得一看。